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,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,促进教育变革创新,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,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、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、适合每个人的教育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。
——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致贺信
当前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话题之一。不仅仅是在科技界、经济界占据重要位置,教育界也在追问:人工智能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?
“有史以来,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去教育全世界的人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我们可以把高质量的教育提供给每个人,”世界人工智能教育学会会长、被誉为教育界2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罗丝·卢金(Rose Luckin)教授如是说。
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未来教育的学习革命,疫情的传播加速了这一进程。要想成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,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的环境就都必须升级。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认为,人工智能给教育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。有了更多技术加持的教育和学习,不会像今天这样单调枯燥,而会更加丰富、更加生动有趣。无论教育还是学习,目的都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和完整的生活。
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教育,教育部积极推进智能教育发展,利用人工智能、5G等新技术新应用构建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、终身化的教育体系,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。今年7月,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,着力建设以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为“三横”,以德育、智育、体美劳育为“三纵”,各类教育教学要素按照学段分别融入的资源架构,构建面向学生、教师、学校、社会成员的服务格局。今年8月,“智慧教育示范区”创建项目专家组发布《关于2022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的公示》,总结全国优秀实践经验成果,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,其中,区域建设类30个、学校实践类77个、解决方案类8个、研究成果类8个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教育?怎样利用技术赋能教育?由苹果公司第54号员工、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·库奇撰写的《学习的升级》一书结合作者多年的“教育+技术”的跨界研究经验,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答。
《学习的升级》一书将人类的学习场景可以分为4类:营火、水源、洞穴和山顶。学习效果最佳的学校和教室都包含了这些空间的某种形式,而人工智能要赋能教育,首先就要在这些学习场景上进行升级。
营火:一对多学习模式
营火,就是最早期人类部落的营地中,夜晚时分的火光,,大家紧密地聚集在一起,围着火堆,烤熟食物,分享故事。这个场景正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开端。它代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,通常是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。传统的线下授课、公开演讲、讲座,以及目前线上的音频视频知识服务,就是典型的营火场景。如今,技术使得人们能以数字和虚拟方式体验以学习为目的的营火。目前广泛使用的在线学习,以及用微信或现场直播等方式进行视频会议,让学生们可以随时参与线上营火,教师、工程师、科学家们即使身处世界的另一端,也能和学生们聚在这里分享知识和经验,进行实时问答。
水源:多对多学习模式
水源,指的是野外的池塘、泉水等等,人类和动物为了解渴,都会主动聚集在水源旁,各种物种就有了交流碰面的机会,就是现代办公室里的茶水间和饮水机旁,就是大家聚拢闲谈碰撞想法的地方。互动型的工作坊、线下读书社群、线上知识社群、技术论坛等,就是水源这种学习场景。水源代表多对多的学习模式,拥有不同背景、观点和经历的人们,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思想,形成多样化的观点。在实际的教育中,可以水源直接建在学校教室里,分享自己在当前课程中的独立发现、善于利用技术设备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发现、获得别人的反馈等。
洞穴:一对一学习模式
洞穴,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,给人安静、隐私和独处的空间。在洞穴里,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、写作、编程、研究、学习、思考,以及反思他们从其他空间所获得的信息。洞穴并非全封闭的空间,而是在此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思考和理解,也就是需要个体花时间进行独立反思的空间。洞穴不仅包括物理空间,也包含数字空间,许多技术产品都会以专门的设计来增强个体的存在感,让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发现自我。例如,平板电脑、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等不仅是设备,还是创建、支持数字生态系统的平台,在这个平台上,用户可以自行创造发挥。对于学生来说,这意味着可以使用系统学习自行编写和设计应用程序,或自行编写交互式书籍。
山顶:在实践中学习模式
山顶,指的是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抵达的目标。这种学习空间的目的是把学习带到实践中去,只有真正去做,我们才能得到关于自己能力的即时的持续的反馈,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。学习新知识、创业、挑战新的项目、攻克新的研究,都是登上山顶的实践学习模式。在教育领域,错误经常受到批评甚至惩罚,即考试答错题、成绩差就会受批评,在登山过程中犯错则刚好相反,不仅会受到鼓励,而且也是必需的。
因此,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,就是有意识地设计、创造学习空间,并将其落到实处。一旦开始使用物理学习空间、数字学习空间以及现在的虚拟学习空间,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工作室、一个舞台和一群观众,教室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,而是没有壁垒、没有障碍、没有限制的教室。所有教师、家长、教育改革家都需要去创造、提供这类的学习空间,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。